你是不是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情况出现:
1. 做事情希望计划的很好在执行;
2. 按照计划执行的事情如果出了问题,计划就会停滞不前;
3. 接下来就会不断的抱怨和埋怨,甚至会出现“ダメ人間”的判断和结论;
4. 然后计划可不是停滞了,而是面临或者变成废弃的状态;
5. 当想再次启动的时候,之前的抱怨、埋冤,判断和结论就会涌入脑海;
6. 重新计划,或者改变计划,甚至废弃不再做。
其实,改变这种情况的方式很简单,简单到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做。比如:
1. 走路。从出生到爬,从爬到站立,从站立到迈出第一步,从第一步到可以走几步……
2. 说话。从只能听,到咿呀学语,到会喊出爸爸妈妈,到叠词,再到多字,再到能讲很多,甚至和人辩论……
会发现什么呢?
是在实践中获得经验,然后不断调整,再去实践,再去调整……不断循环的一个过程。(库伯学习圈,随后补充)
不难发现,一些生活中的场景,也是有类似的逻辑的。比如:
1. 骑自行车。学会几乎不太可能忘记的。
2. 开车。(同自行车)
3. 用另外一只手是用筷子(我能左右手同时用筷子),这个能力时高中新增的,因为同桌的人都是右手,总打架夹不到菜,或者夹到会碰掉。
4. 制作表情包(微信表情包)。
5. 运动。
再比如学习中的场景:
1. 读书。
2. 写文章。
3. 学外语。
4. 编程。
很多情况下,自己总会是被“快餐式”的思路影响到,希望有了计划,做了就拿到相应的结果,但是总会事与愿违。
当出现问题的时候,就会出现上面说的停滞不前,甚至放弃的情况了。
这时候,是哪里出了问题呢?
个人认为是思维方式的问题,是因为自己不认为思维方式是会渐近的,从而影响了行动,进而让习惯无法养成。反过来又回影响这个循环。
这种情况变多了,那做什么事都会有这个恶性的过程了。
除非,你自己意识到,如果破除这个怪圈。
《微习惯》有个有趣的开始,就是从一个俯卧撑开始。但是我觉得这个开始,有个不好的情况——计划性太差。和前面提到的计划性太强,是两个极端。
折中取舍,就会变成这样:
在计划和执行之间,形成不断的自我反馈回路。这个自我反馈回路会在计划、执行、思考之间不断的穿插进来。说的简单些就是,不断的调整计划、不断的调整行为,以及不断的思考。
举几个例子:
第一个是我的运动方面的事情。今年4-6月份,就在断断续续运动了,比如跳绳跑步。但这种情况是没有计划性的。7月份,我开始尝试规定每天的运动时间和运动消耗。开始的时候都太高了,比如每天运动60分钟,消耗500千卡。最前面一两天,还是可以的,但是后面就完全不行了。于是,我降低了目标,不过降的不多,也出现了搞不定的局面。经过几次调整后,终于找到了,自己稍微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。注意,是一定要经过多次调整,才能有适合的方式。
第二个是写文章(论文)。和运动的思路很像,但又不太一样。我具体讲一下。写文章是有结束的状态的,运动没有。所以在对待事情的时候要有个大致的区分:什么事需要持之以恒的,什么事需要阶段性的。写文章定个大目标,每天完成一点,是肯定能完成的。定方向、找文献、整理文献、整理思路、整理框架、开始写,写的时候每天完成一段、两段……这些其实都是可以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的。最近一次修改,在憋了(思考)十天左右,用一天时间调整完了。
其实这篇文章也是,至少有3个多月了,那时候我还没搬家。这篇文章动手前,我想过很多个框架,很多个形式,很多个标题,也去查找和读了一些文献(文献感觉没找对方向)和书籍。
第三个是读书。最近微信读书里,同步在读的书有12本,每天大致是3-4页,多一点的话是一个小节,或者一章。因为这种,是自己舒服的状态(不累、不消耗太多精力,但有收获),也能有比较好的结果。
其实还有很多个,用类似的方式去思考、养成习惯,比如我最近在练习滑板用另外一只脚发力练习平衡,继续画表情包(一套还没完成)。
有几个重要的点,觉得有必要拎出来说一下:
1. 一定要去执行、去做。不做就没有调整和优化的机会。
2. 一定要让计划变得可调整。不要固化计划,其实固化计划是思维方式的问题,所以这两个要一起都变的可调整。
3. 在计划和执行之间建立起一套可变更的、有明确的自我反馈的路径。可以用目标驱动,可以在过程中驱动,甚至可以用身心状态驱动(感觉不OK了就停一停,没关系的)。
4. 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。我自己的状态是,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状态;或者自己愿意还会多做一点的状态。
补充 1:库伯学习圈
心理学家、教育专家⼤卫·库伯(David Kolb)在综合了杜威、⽪亚杰等⼈的思维模式之后,提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理论,即:从行动归纳出经验,把经验升华为规律,再用规律指导行动。
– 学习的起点,⾸先来⾃于经验,亦即体验。通过经验,我们积累了⼤量的原始素材,
– 下⼀步,再对这些素材进⾏ 「反思性观察」 ——回想,思考,反省,整合,从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收获和⼼得。
– 再把这些⼼得进⾏抽象概括,上升到理论的层次,使之形成⼀个系统,这就是「概念化」的过程。
– 再把这些已经成型的理论,⽤来指导实践,把知识进⾏巩固和迁移,检验⾃⼰是否真的学以致⽤。
在这个巩固和迁移的过程中,势必会遇到新的问题,发现新的情境,获得新的经验,那么,再对这些新的经验,进⾏反思观察、抽象概括,不断向上总结,这就构成了⼀个循环——整个学习的循环过程。
补充2:较早的思考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