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一早在朋友圈读到一篇文章《一对被“误判”阳性的上海夫妻的崩溃》,文章中比较亮的是那段录音。
这篇文章有很多疑点:
1.只说了被误判,没有说后续进展;
2.只说了有误判,但并没有指出是谁和谁误判;
3.是人为操作问题,还是流程问题?
4.是系统问题,还是非系统问题?
5.音频中夫妇为什么不拿出来证据?
6.按说高峰时间每天都检测的,不可能7天都没有检测
7.这个音频的出处在哪里(城市、区、小区以及单元楼等)?
8.以及音频对应的时间又是什么具体的日期?
9.结果是怎样的?
10.音频中的夫妇的口气像极了有海外背景的人(我猜测),他们的身份是?
11.音频中的执行公务的人又是谁?请公布具体的编号,确定确有其人
12.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。
……
你看,我列出来十几个问题,这是我不到5分钟就想到的。我所能思考到的范围还比较窄,这肯定是不完全的假设,还会有更多的一点存在。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持我去思考。
那么,你读的时候在想什么?一起聊聊呗。
话说回来,读完听完列出疑点之后,我在考虑一个问题:
我真的理性吗?
注意一下:我使用的是“我”,而非“我们”。因为我们只一个带有模糊且不确定性的范围概念,在中文语境中指向性不明确,也容易出现被代表的情况。(徐英瑾,2021,p314)
我的理性
我不是绝对理性的,是相对的。怎么讲呢?
于自己来说,我是绝对的理性。于外部世界来说,我的理性,是相对他人、群体,是相对小环境、大环境来说的,是相对的。
我们知道,人是社会性的动物。是需要和外部世界不断地互动的。所以,你看,我们的理性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相对的。至于有多大比例,我只能当甩手掌柜了。
伯纳·派顿, 派顿在其著书中也有提及:我们有大脑,却为什么不能清晰思考,理性生活?我们的意识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完全镜像,是经过自己有意的选择、解释、加工和记忆的。当然,在表达输出的时候,也是一定会带有主观色彩的。
《人类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理性》(石勇,2017)总结: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,是从小开始,他经历了什么事件,在头脑上、心理上、人格上发生了什么而”变成”的。因此,可以从他现在是什么破解出他的过去,也可以从他的现在大致预测出他的未来。
在《怪诞行为学》一书中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与例子向我们揭露了在实际生活中,我的行为不都是理性的,各式各样的因素(第二部分)都会影响到我的行为,非理性才是生活的常态。
同样,在《乌合之众:大众心理研究》这本不厚的小册子里,古斯塔夫・勒庞讲述了很多现象,也发表了很多看法。从中,也能看到“非理性”的影子——在群体中的人,群体越庞大,就越表现出一种非理性。勒庞认为,群体缺乏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,“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”。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强大、活跃而且非常敏感,在勒庞笔下,他们没有思考和推理能力,不能辨别真伪,甚至充当了缺乏理性的“刽子手”。
所以,千万不要被10万+这个现象所迷惑,真的要认真对待背后的人群、作者的目的、态度和所要传达给你的观点。
我被影响的因素有哪些?
对理性地看待,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外化的方式才能够表达出来,你必须去做,才会有结果。有了过程和对结果的分析,才能够看到我是不是理性。
我们被影响,更多的是认知理性因素、非理性因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的。
我们来看一看。
理性因素的含义
人的理性直观、理性思维等能力。这都是通过外在行为的输出表现出来的向内的能力。
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
1.指导作用。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相对真理的活动,无论是信息的选择、认识工具的使用,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,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。
2.解释作用。借助一定的理论,对纷繁复杂、瞬息万变的现象(信息、事件)作出说明。至于是不是系统,这非常难判断。前面也有提到,每个人都是在自我系统中的绝对理性,但这个系统是怎样运转的,至今还是在研究的。
3.预见作用。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,具有更大的可靠性。
我们在听音频看文章的时候是如何调动理性因素影响我们的认知呢?又是怎样知道们的行为呢?这促使自身理性的运转,在自己的理性世界思考。这些都是内化的,隐形的。
非理性因素含义
人的情感、意志,包括动机、欲望、信念、信仰、习惯、本能等,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、想象、直觉、灵感等。
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
1.动力作用。积极的情感、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,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。
2.诱导作用。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,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,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。
3.激发作用。在情感、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,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,激发人的创造力,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。
在听音频看文章之后,更多的是非理性因素在起作用。文章、音频等信息对我们的情感、意志、动机、欲望、信念都有了影响,从而让我们做出我们理性的行为(抱怨、发牢骚、转发、怒评等等)。
环境因素
人所面对的环境、事实,以及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——人、物品等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影响。
环境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
1.场景化。在具体的环境、事实和问题中的认知,更具有直观性和表达能力。比如音频中对人的场景化的表达,疫情、冲突、矛盾等等的发展。这对我们认识环境中的场景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,毕竟我们是没有身临其境的,那有怎么感同身受的呢?
2.存在冲突和矛盾。我认为是各种资源的不对等以及不平衡导致的。这里的资源包括信息、时间、物质资料等等。这里又提及一下信息的及时性、有效性和准确性,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,音频的时间是不会发生的。
方法论意义
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因素,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,既要重视理性因素的作用,又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。当然,这个过程也不能缺少对环境的理解和认知。
我如何变得更加相对理性?
不难发现,我觉得个体绝对理性;但将个体放到群里中,以及群体行为都会表现出非理性。
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,我们如何变得更加理性呢?当然,是相对的理性。
想要尽可能客观地了解事实,需要先想清楚下面几件事。
1.抛开非黑即白的逻辑
信息发出来肯定是有一定目的的,是信息战,还是传播信息提升大众认知?如果是信息战,唯一目的就是赢得胜利,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,因此信息的双方都会最大化宣传对自己有利的一面,避重就轻,甚至捏造事实。你几乎不可能从一切文章的表面话术上找到“事实”,更不要因为某一方的文章被揭穿就想当然地认为另一方是对的,这是最容易犯的逻辑错误。
如果是传播信息提升大众认知,现在很少有文章这么开宗明义地表明立场了吧?太多文章想表达的信息都太隐晦了。在阅读过程中,要注意甄别,找到核心观点和中心,找到中间地带。
2.各方的论据根本不重要
我很容易陷入“摆事实”的误区——大家也可能会,比如看到很多举例的时候,也通常会在信息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,总有人跳出来在文章中用大量科学、史实、数据等“知识”驳斥信息的论据,比如之前的“某回形针”。
举个例子,最近“共存/不共存”的时事文章中一部分“专家学者”的会抓住一些观点不放,这就太蠢了。昨天在微博看到央视新闻发布的主持人康辉的一个小视频,这其实是在给人们提供信息去做判断。具体内容 #面对困难中国人从没有躺平过#采取什么样的防疫策略,不能只听某些声音,更不能简单抄国外的“作业”,而应看长远、算大账。这波疫情病死率和重症人数大幅下降,这并不意味着疫情的威胁变小了。考虑到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和相对紧张的医疗资源,“躺平”就等于拿很多人的生命冒险。在历史上,面对困难,中国人从来没有“躺平”过,“躺平”不是我们的性格,“躺平”也不是我们的选项。坚持“动态清零”,“动起来”才是关键↓#主播说联播#http://t.cn/A66EiFte
信息和事实是两回事,信息本就是争取利益的方式之一,谁有气势往往就更容易占上风,而胜利一方就更容易把信息变为事实。所以即便你知道己方的观点和你掌握的信息有出入,也不要做短视的傻事。真的学识是能站在“命运共同体”的角度来考虑的。(我想学术和实践-企业,也大抵如此)
3.在民生这件事上,本国管理者永远比外国靠谱。同样,当地的zf部门也更容易理解当地的情况,其他地方的人最好少去指手画脚。很好理解。父母即便脾气再大,也比一个陌生人对你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。而如果你是某家的孩子,一个陌生人拿着棒棒糖天天在楼下等你,你和你的家长是应该高兴还是警惕?显而易见。
明白了这三点,从信息中探求真相就简单多了:
抛开时事文章中展现的信息的细节、话术以及各种修辞手法,直接从信息交锋的真正目的入手。真正目的的“真正”很重要,往往要结合大局来看,多数时候都是大战略的其中一小步。
信息的目的有时很隐蔽,一方面是因为民众很难有全局认知(也不可能得到全局信息,容易断章取义),容易在琐碎的细节里迷失;另一方面战略布局和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地缘都有关系,很考验综合储备。
就算不能一眼看出信息的真正目的,你也能够用逆向思考来定位谁是挑事的一方。就像在第3点里讲到的例子,谁在不停地用棒棒糖(民众所向往的东西)诱惑对方的孩子?
在明确了真正目的之后,再去各方的文章中从不同角度去筛选出共性的部分,获得有效的信息就可以了。
其实上面的方法更多的是从理性因素、非理性因素和环境因素角度,给出的综合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