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,我一直坚持在公众号上写文章,频率不高,一周也就一到两篇,但状态还算稳定。偶尔也会转发到朋友圈,向朋友们分享我的“真知灼见”。去年的某一天,我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得知我经常在公号里发文,表示不服,一时心血来潮,也开了个号。
真是人比人得死,他比我可强太多了,几乎能做到日更,每天写一篇将近两千字的文章。我跟他说,这是个长期的活,你可悠着点,知道你好学上进爱智求真,但也别把自己给累垮了。没想到他居然用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回应我说,我每天稍微抽出点时间就把这事干完了,真心不算什么。一时间搞得我还挺自卑,也许这就是我妈口中经常说的“人家的孩子”吧。
可遗憾的是,没过多久,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就陨落了,在坚持了半个月之后,一直到现在,他都没在公众号里写过哪怕一行字。
长期以来,我发现一个规律,无论做什么,凡是一上来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用力过猛的,都不会长久。
罗马非一天建成,所有重大的改变总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发生的,对于一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,最重要的并不是速度,而是可持续性。
英国哲学家约翰·洛克曾经说过: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,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。同样,要想做很多事情,最好的方法,也是不要一下子做太多,循序渐进、持续发展,日拱一卒,功不唐捐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“渐进式思维”。接下来我要通过三个故事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,以及它所带来的好处。
01、日行30公里
在公元1911年12月之前,世界上还从没有人到达过南极点。当时有两位探险家打算完成这项创举,一位是37岁的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,另一位是40岁的鱼雷专家斯科特。他们同时分两路出发,谁先到达,谁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征服南极的人。
这两个团队的行进方式很不一样,阿蒙森团队的特点是,无论天气好坏,每天都坚持走30公里;而斯科特的团队就比较随意,天气好的时候走50到60公里,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帐篷里休息,同时抱怨着外面的鬼天气。
另一个差异是,斯科特的团队用矮种马来托运物资,而阿蒙森的团队则是用爱斯基摩犬。虽然马更强壮,开始的时候走的更快,但马不够耐寒,走到半路都冻死了,最后斯科特团队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;爱斯基摩犬虽然走的慢,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,从而保证了阿蒙森团队的行进速度。
最终的结局就是,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上,团队所有成员安全返回;而斯科特探险队不仅晚了一个月才到达,回程的途中又因为在糟糕的天气下体力不支而全部遇难。
很多时候,我们在计划中为每天安排的任务量,都是根据自己的正常状态来设定的,一旦有个头疼脑热、突发状况,就会使计划中断,只要中断一次,后面就很难再继续坚持下去了。
所以,对于一项需要长期完成的艰巨任务,你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每天的安全任务量,不要贪多,确保在极端的环境下也能够完成,在失控的状态下,也能保持自制力,让事情可持续地进行。
02、通盘无妙手
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,在围棋界是世界级的顶尖高手,16岁就获得了世界冠军,会下围棋的基本都知道这个人,我在电视上也见过他,不爱说话,看起来有些高冷。
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,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,就是从不追求“妙手”。(所谓妙手,就是指那种能够迅速克敌制胜、力挽狂澜的高招,是自古以来很多优秀棋手都在追求的目标。)
而是每手棋,只求51%的胜率,俗称“半目胜”。
通常,一局棋大概也就200-300手,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,最多一百多手下来,就能稳操胜券。也就是说,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,就足够赢了。
李昌镐曾对记者说:“我从不追求妙手,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。”
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,居然每步棋只追求51%的胜率,这让很多记者和专业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实际上,“妙手”虽然看起来很酷,赢的漂亮。但是,在给对方致命一击的时候,往往也会暴露出自己的缺陷,正所谓,大胜之后,必有大败;大明之后,必有大暗;反倒是每步只获得51%的微弱优势,逐渐将危机化为无形,最后准赢。《孙子兵法》里说,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善医者无煌煌之名,指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另外,出现“妙手”的机会是不稳定也是不可持续的,就好像“灵感”一样,不是想要就能来的,也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,因此没有壁垒和护城河,一旦江郎才尽,也就意味着职业生涯将宣告结束。
03、结硬寨,打呆仗
清朝末年,太平天国起义,太平军战斗力极强,大清国20万八旗兵加上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;可最终,这支强大的起义军却败在了不会打仗的曾国藩手里。
通常人们总以为曾国藩既然是晚清名臣,一定是一个熟读兵法、足智多谋的战略家;可事实恰恰相反,在他带领湘军之前,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,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。之所以能赢,全凭六个字——结硬寨,打呆仗。
曾国藩从来不与太平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,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,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,然后挖战壕、筑高墙,把进攻变成防守,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。
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,总想跟湘军野战,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,就算太平军再能打,碰到这种路数,也是毫无办法。
只要一有时间,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,一道又一道,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、断草断粮,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,再轻松克敌制胜。
就这样,一座城接着一座城,一点一点地挖沟,一步一步地往前拱,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。
湘军每打一个城市,都不是用一天两天,而是用一年两年,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,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,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,如安庆、九江等,城外的地貌都被改变了。
曾国藩是一个爱用“笨”方法的人,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,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。因为胜利的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,而是等它熟透了,自己掉下来的。《孙子兵法》说,“胜可知,而不可为。”
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,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,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。”
无论是战争、商业还是个人层面,其实道理都一样,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,靠的都是耐心,而不是某个突发性地、奇迹般地胜利。很多时候,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时候到了,一切都会有所改变,只是在那之前,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。
最后,我希望能和你一起,记住这些精彩的故事,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,无论环境优劣还是运气好坏,都不怨天尤人,按照自己的计划,稳扎稳打,步步为赢,每天进步一点,等来年这个时候回过头来再看,你就会发现,你已经走过了很远的路程。
林肯有句话说得好:虽然我走的很慢,但我绝不退后。